品书网 > 六零之本想做咸鱼,结果成了青铜 > 第123章 蚯蚓养殖

第123章 蚯蚓养殖

作者:生活进行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品书网 www.pinshu.tv,最快更新六零之本想做咸鱼,结果成了青铜 !

    杨绣枝嗯了一声,然后回道:“没错,可以人工养殖。”

    这时杨老汉问道:“老大,你具体说说这个地龙怎么养?”

    听杨老汉问,二大爷也抬头看着她。

    杨绣枝怎么知道地龙如何养,她只是劝二大爷的时候话赶话,忽然就想到前世看过关于养殖蚯蚓做猪饲料的文章。

    文章中说,蚯蚓成本低廉,是一种动物蛋白质饲料,在猪饲料中添加蚯蚓粉,可以明显提高育肥猪的日增重。

    当时只是好奇而已,所以只看了个大概。至于具体怎么进行人工养殖,她还真不记得了。

    她现在只记得好像用稻草和牛粪按照一定的比例拌匀做蚯蚓的饲料就可以了。

    她只是记得可以这样养殖蚯蚓,具体怎么做,她实在是想不起来。

    不过,不记得也没关系,等小满同学放学回家,让她在她的手机上查查就知道具体怎么操作了。

    于是杨绣枝就回道:“爹,二大爷,方法很简单,回头我把具体操作方法用纸写出来,到时候安排人照着做就可以了!”

    听杨绣枝这样说,两个老头也不纠结着非要杨绣枝现在就说清楚不可。

    看两人没有继续追问,杨绣枝就继续刚才的话题,道:“二大爷,喂养鸡鸭,猪这些牲畜的饲料咱们真的都可以用地龙做饲料。

    我在书上看到过用地龙粉制作喂猪饲料的方法。

    咱们村有条件可以大量养殖地龙喂鸡鸭,不过书上说喂鸡鸭的地龙还是要收拾干净,最好是煮熟了杀灭病菌后,再晒干磨成粉后拌在其他饲料里喂,这样鸡鸭,猪吃了都不容易生病。”

    杨绣枝特意强调道:“如果咱们真的养地龙做饲料的话,到时候这件事情一定要交代清楚,让负责的人可不能马虎。”

    二大爷和杨老汉听了很认真的直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一定会重视起来。

    杨绣枝一边回忆着脑袋里的残存记忆,一边继续说道:“如果地龙养的多,咱们还可以把用不完的地龙清洗干净晒干,然后把干地龙粉碎后加其他的配料制作成喂猪、喂鸡鸭的饲料。

    有这些饲料,再在粮食加工厂买些谷糠麸皮,豆腐渣等东西每天掺着喂,就不怕它不长膘。

    咱们再开荒专门种植那种猪爱吃的猪草,我知道县种子站就有苜蓿草的种子卖。

    苜蓿草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猪,牛,羊,还有鸡鸭都特别爱吃。

    把它晒干了储存起来,冬天还可以当这些家畜的冬饲料。

    平时咱们再少搭配一些地里的红薯,土豆,二大爷,我相信把村里的养猪场扩大,一年多养上个二三十头猪,再建一个能养上大几百只鸡的养鸡场,饲料的问题应该很好解决。”

    苜蓿草,作为老庄稼把式,这个二大爷自然也知道,这个年代很多村因为用不起化肥。

    所以很多村都会秋收后在田里撒上苜蓿草的种子,苜蓿草长大后翻在地里可以做肥料,苜蓿草属于绿肥。

    它也可以作为饲料喂猪,喂鸡鸭鹅等家禽,家畜。

    看二大爷和杨老汉两个人若有所思的直点头。

    杨绣枝继续建议道:“其实咱们村还可以办一个作坊专门养殖兔子,兔子繁殖起来非常快,听说一年能繁殖好几窝。

    这些兔子不仅可以农忙的时候便宜卖给村民补身体,年底的时候也可以杀了做成风干兔好储存。

    再说,兔肉也是肉,在年底也可以发给村民们当福利,也可以在年底赶大集的时候卖给咱们县城里的工人和干部家庭。”

    听杨绣枝说完,二大爷低头想了一下。

    然后抬头看向杨老汉,问道:“老三,你是咱们杨家庄的钱袋子,你觉得这件事儿能干吗?”

    杨老汉想到村民们刚刚才过上的好日子,如果不把闹事儿的这群知青安置好,真让他们闹出事儿来连累村里就不美了!

    想到这里,他十分坚定的点点头。

    二大爷看杨老汉点头,也决定豁出去了,于是就大手一拍大炕说道:“就这样,咱们干!”

    说完,他的病仿佛一下子好了不少。

    他又十分坚定的说道:“成,就这么决定了!到时候如果他们不让咱们往外卖,咱们就发给村民当福利,还可以年底大集的时候拿出来售卖。

    再说在这年月,有谁不喜欢吃肉。”

    二大爷病好了之后,就开始组织村民着手扩大养猪场,再建一个养鸡场和一个养兔场。

    杨家庄的所有村民跟来村里的一群知青就开始忙活起来。

    ……

    现在外面的运动也越来越激烈,杨家庄因为有二大爷这个老战斗英雄镇住场子,所以村里还算平静。

    同时“宁长社会主义草,不长资本主义苗”的割尾巴运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就连自留地里的辣椒、大葱、大蒜、老姜都不许村民们随便种。

    说是不吃这些东西,不耽误吃饭,也不耽误活着,不种粮食不能活,种这些东西不如留地种粮食。

    同时运动要求院子里也不准种植果树,为了不给二大爷添麻烦,杨老汉把自家院子里的几棵果树也都全刨掉了。

    各家各户的自留地本来就不大,现在私人养鸡养鸭也不能随便养,一家不能超过四只。

    很快就到了夏天,三个孩子也都顺利的小学毕业了!

    杨绣枝想让三个孩子都到长春市上初中,因为不管从古到今,不管在哪个年代,大城市的教学质量总比小山村的学校强太多了。

    还有就是开中药作坊的事情,对,杨绣枝还是不死心,她实在是不想浪费长白山大把的自然资源。

    既然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所以杨绣枝一定要想办法接住。

    大不了做出来的药给村卫生室用。

    杨绣枝虽然对自己知道的那些中药验方很有信心,但是这个年代的人不知道呀!

    所以在杨家庄把这些中成药提前做出来,就当是先测试那些验方的药性,给村卫生室打个好口碑!到时候好服务更多的人。